行佛,慈悲的四給-佛光山2014高雄大樹國際水果節
- 詳細內容
【新聞來源:喬達摩編輯部】 2014-05-24
2014年「高雄大樹國際水果節」邁入第三年,佛光山常務副住持暨都監院院長慧傳法師接受專訪,本刊特將其所述呼應星雲大師的理念,期使社會大眾及農民更了解舉辦國際水果節背後的用心、行佛的精神、慈悲的四給─給人信心,給人歡喜,給人希望,給人方便。
星雲大師當初辦國際水果節的悲願?
慧傳法師:舉辦「高雄大樹國際水果節」,是和星雲大師人間佛教「佛說的、人要的、淨化的、善美的」理念相互輝映的。大師在十幾年前就義務幫忙農民推廣荔枝,但覺得照顧仍有不足,尤其聽到果農的辛酸,所以在2012年擴大舉辦國際水果節,全面解決農民的困苦,把慈悲心擴散出去。
大師:「十幾年來,每年在荔枝上市的時候,我總交代都監院的職事們,向當地的農民採購數萬斤的荔枝回來,送護持本山的功德主、信徒,一來是結緣,二來是幫忙果農銷售。這麼一做,博得當地村民許多好感,引起熱烈回應。」─摘自《百年佛緣•社緣篇2》
「佛光山連續舉辦兩年的國際水果節,看起來是在幫農民賣水果,但實際上這是佛教慈悲、智慧、利他、服務的精神體現,是佛教全然無我、無所求的奉獻,也是佛光山『非佛不作,唯法所依,集體創作,制度領導』的宗門思想之實踐,透過這個活動,讓農民乃至社會大眾深受感動,繼而對佛教生起信仰,這就是佛法。」─摘自《百年佛緣•行佛篇2》
慧傳法師:我常與人分享,佛陀沒講過要「賣水果」,為什麼佛光山說「非佛不作」?佛經中只在《梁皇寶懺》中看過果供養「荔枝」,賣荔枝和佛教有什麼關係?又和星雲大師所說的人間佛教有什麼關係?雖然佛陀沒說賣荔枝,但佛陀說要有慈悲心,佛陀說要「無緣大慈、同體大悲」之心,賣荔枝不就是佛說的嗎!佛陀說:「我所說法如爪上塵,所未說法如大地土。」(《升攝波經》)佛沒說的法如大地一般寬廣無礙,所以蘇東坡才說「溪聲盡是廣長舌,山色無非清淨身」,蟲鳴鳥叫、花開花落都是佛法。「處處留心皆學問,人情練達即文章」,所以賣荔枝,是佛說的,因為有慈悲心。
佛光山舉辦「國際水果節」帶給農民與社會的效益?
慧傳法師:賣荔枝為什麼說是人要的?農民會種荔枝,但不會賣荔枝,賣到後來經濟無法平衡,甚至血本無歸。主要原因是不懂得如何銷售,也沒有管道。大師發現了這個癥結,希望把這管道、通路打通。佛光山幫你找管道,辦國際水果節,這就是人要的!農民感動說道:「以前都是路邊攤,現在升格為店面,賣水果真的很有成就感。」以前的小販只在縱貫路,陽傘一放,路邊一擺,守株待兔。現在從「路邊攤」變成「店面」,店面還要符合客人所需,做得好做得很有氣氛,這就是人要的、淨化的、善美的。
2012年起在佛館問道堂設計帳篷、桌子、小倉庫,大師注意很多細微之處,因為5、6月是梅雨季,桌緣前一公尺特地留走道給大眾走,讓顧客不會曬到太陽、淋到雨來增加購買欲,很人性化;為農民設想就裝噴霧系統,如灑甘露,給人及水果清涼。曾有人問大師:「怎麼可以做這麼多事業?怎麼這麼有學問?」大師說:「用心而已,所有的心都用在大眾身上。」
佛光山與農民交流時,印象最深刻的事?
慧傳法師:農民與我們在一起,心也愈來愈淨化。晚上結束收攤,法師在打掃場地,一個小朋友就跑過來幫忙整理桌椅,原來父母是果農,說:「佛光山的法師對我們很好,所以一定要來幫忙人家。」看,人心淨化後,善美也即刻出現。還有,一些農民為何還沒有交貨呢?我們不食言,承辦人員說:「農民表示,今年我們的荔枝長得很不好,不可交貨,以免破壞佛光山名聲。」這就是淨化了,才有這麼善美的思想。
去年有個農民懈怠不灑大悲咒水了,發現荔枝長得不好,趕緊去大悲殿請大悲咒水,為荔枝灑上後,結果長得特別好,你看,不只人心淨化、水果也淨化了。農民有次參訪花蓮月光寺,看到建寺很辛苦,就說:「明年如果荔枝成熟,我寄一些給您。」第二年道場意外收到二箱荔枝,沒想到農民竟然履行承諾,無形之間與里民、農民更進一步交流,這就是淨化的、善美的。
辦水果節使得農民深受感動,就來當福慧家園義工、電動車義工;過年山上卡車不夠,農民就說:「過年你們缺卡車,可以來跟我借。」春節放煙火時,農民就會攜朋引伴來觀賞煙火。這些都是人我之間達到自心和悅、人我和敬的感覺。做什麼事情一定要用心,我們很用心的跟農民交流,才會看到這些回饋。
佛光山向果農採購荔枝贈送功德主,功德主的感受?
慧傳法師:第一,我們都知道,大師是一位有情有義的人,尤其功德主平日對佛光山的奉獻、付出,我們理當回報,所以趁著水果節,寄上一盒新鮮的「玉荷包」荔枝,聊表心意。但當功德主收到荔枝時,他們的反應是歡喜、驚訝,且很感動地說,我們付出那麼少,但大師卻記得,且給了我們更多。第二,當功德主明白大師推廣荔枝的心願,內心更加感動,為何大師的慈悲這樣的無遠弗屆。第三,接著,功德主也開始推廣,寄送荔枝給親朋好友,以實際行動支持大師的慈悲理念,實質幫助農民度過難關。這就是大師常說的「信仰佛教,要從求佛、信佛、拜佛,進而學佛、行佛、作佛。」幫助農民推廣荔枝就是在行佛。
大師發動將荔枝送給偏鄉的家庭、小朋友,意義何在?
慧傳法師:大師關心的角度不只有功德主,還關心到偏鄉地區(弱勢家庭)的小朋友,因此隨著「雲水書坊」,把荔枝送到偏遠的地方。甚至企業界、信徒有感於大師的用心,也發心購買荔枝分送至偏鄉,這不就是「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」的精神。所謂「勿以善小而不為」,一個小小的善緣,好心好意把它擴散出去,影響及迴響這麼大,「做好事、說好話、存好心」,大師平時自己也在推動三好精神,這就是佛法。
從佛光山推動國際水果節,甚至2012年成立「佛光山農友會」,我們看到人間佛教的再創新,不論是農友或信眾、一般社會大眾,或是世居那瑪夏的原住民,都可以感受到星雲大師本身實踐行佛的精神、慈悲的四給─給人信心,給人歡喜,給人希望,給人方便,所以辦國際水果節,就是人間佛教,因為它符合了「佛說的、人要的、淨化的、善美的」。
佛光山雲水書坊-行動圖書館秉持星雲大師「書香果香公益行」之理念,送水果到偏鄉,右為常務副住持慧傳法師。 圖/人間社提供
佛光山住持心保和尚關心果農,農民笑呵呵奉上鳳梨,希望旺旺來。 圖/人間社提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