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人間社記者 彭高鳳 大樹報導】 2017-09-28

佛光山文教基金會與中華文物交流協會聯合舉辦「絕壁重光──川渝石窟的保護與傳承暨李耘燕美術作品展」藝術講座,參展藝術家李耘燕應邀,9月26日於佛陀紀念館禮敬大廳中央客堂,與眾分享川渝石窟繪畫創作「十年磨一劍」的淬鍊歷程。

講座由佛陀紀念館館長如常法師主持,西南民族大學校長曾明、西南民族大學藝術學院院長穆蘭、台北教育大學人文藝術學院院長郭博州、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助理教授李麗芳、成都商報藝術總監王奇等人與談。

「古代工匠將靈魂賦予石頭,我是把色彩潑向畫布,使之成為最完美的形象,傳達石窟文化的、莊嚴的、平和的力量。」李耘燕談起石窟繪畫緣起,她表示,2006年在民間博物館,被菩薩造像的慈祥深深震撼,於是萌生了要在現場描繪造像藝術的念頭。花了一年時間,跑遍大足、安岳石窟,看到儒家的仁孝禮義、道家的田園牧歌、佛家的智慧慈悲和三教的圓滿融合。於是拿起畫筆,致力於紀錄與傳承川渝石窟藝術之美。

經過近10年持之以恆的現場寫生和精勤不懈地繪畫創作,李耘燕述說在每一石窟作畫時,境遇莫測的點滴感悟,如視角、心情或光線的微妙變化都能激發她的創作靈感。以安岳華嚴洞為例,其石窟造像著重感性直覺,她即用審美的思維將繪畫與雕塑結合,以輪廓線、動態線、裝飾線依「氣韻」構圖,境意便在更高的層次中得以完善。

在安岳緣覺洞,她覺察到川渝石窟這些年代久遠的視覺形象,不僅表現信仰體驗,還能傳達比文字更清晰、完整的教義,給予人們超越語言之上的體驗,且構建完整的藝術體系。提及大足寶頂山釋迦牟尼涅槃圖,其造像是用特別的形式建造了一種獨特的精神狀態,到今天仍然能直接悸動眾人內心的世界,這無疑是偉大的藝術。

大足、安岳石窟的造像亦不可避免地遭受自然環境的侵蝕、風化,於石窟作畫時,李耘燕親眼目睹造像剝落,內心悲慟得流下眼淚,更堅定荷擔保護和傳承的使命。

「見山是山、見山不是山、見山又是山」,郭博州說出初次觀賞李耘燕展品的境界,從早期作品強調視覺再現,將佛像石雕立體的美,透過技巧呈現在平面繪畫上;中期則寫其意,部分作品脫離形的制約,任形隨形、任相無相,甚至無形無相;2015至2017近期作品回到形意結合,獨樹風格、品味,兼備視覺與心靈的閱讀。李老師作品的表象,遠觀氣勢、氣韻,近看色彩、構圖,細看則感受到心靈層面,對宗教的虔誠、對文物保護的責任感。由於李耘燕的作品為「蛋彩畫」,郭博州也藉機為大眾講授此領域的相關知識。

穆蘭見證李耘燕10年所有的作品,對既是藝術家又是教授的李耘燕讚譽有加,除忙於教學與藝術創作,同時肩負保護及傳承石窟藝術的歷史責任。她平時溫文儒雅,但對藝術的堅持,面對作畫環境的艱險毫不畏縮。每一幅作品都是她的心靈旅程,反映當時對藝術的思想與技法,也造就了研究、創作、保護全方位體系,未來藝術發展將有很大的空間。

李麗芳則分享李耘燕撰稿〈創作歷程〉的讀後心得,作者表達:以「莊重像鼎,溫潤如陶瓷」思維作畫,期望作品不只是專為佛教徒的宗教藝術;從傳統走向現代,常反思不同於工匠、工藝,要為當代或未來留下什麼;不懂經典、儒釋道,如何藉圖像傳達其內涵,是一項很大的挑戰。李麗芳亦提出值得探討的課題,如3D雕塑彩繪壁畫要詮釋的局限為何、蛋彩畫的保存方式等。

王奇將藝術分為藝與術兩部分,從「藝」的角度看到李耘燕對藝術追求的堅持、創作與修行,才有今日的成就;她獲得專業的肯定、認可是「術」的極致。佛館的「文藝化、電影化、人間化、國際化」王奇推崇備至。對李耘燕10年如一日的精神、儒釋道融合的作品,「十年一覺絕壁夢,贏得畫壇真姓名」,曾明改寫唐朝詩人杜牧詩句加以讚揚。

講座結束後,隨即舉行閉幕儀式。如常法師談及星雲大師曾表示,在眾石窟中獨鍾民間大足石窟,因雲岡與龍門石窟是皇家的。民間接續儒釋道,淺白的教化眾人做好事、說好話、存好心、心中有因果。因是民間的,它的珍貴性就在大家一起來。佛光山就是透過集體創作、制度領導,大家一起來。如常法師再闡明「諸行無常、諸法無我、涅槃寂靜」三法印,印證此次活動圓滿的殊勝性。

 
 

20170925 2

李麗芳(右1)提出石窟繪畫創作值得探討的課題。 人間社記者如輝攝